气候投融资试点稳步推进 专家支招“构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

时间:2022-12-14 07:43:02    

一直以来,气候资金问题都被认为是确保各项气候应对措施“落地、及时并成规模地”实施的关键。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气候投融资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气候减缓和适应领域,同时,为产业结构化转型提供重要推动力,其落实发展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22年8月,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确定,首批共有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获批,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入落地阶段。

那么,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如何构建气候友好型银行?除了传统的银行外,金融业还能从哪些方面助力气候投融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如何积极配合?多位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资料图)

加强相关项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是关键

“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融资机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落实COP27相关决议的关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发言中如是表示。对于明确气候投融资工作重点,他表示,“推动地方建立本区域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确保入库项目的质量,打造气候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平台”“指导地方加强相关项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均是紧迫的任务。

这也得到了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呼应。银保监会政研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加强气候投融资,包括做好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工作。如果将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和项目库紧密连接,将给企业和金融机构释放强烈的减排信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也表示,中国的气候投融资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而当前的重点是不断创新相关的金融工具,强化碳核算与信息的披露。此外,他还提出,要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等。

据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从银行角度介绍,推动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从承诺到实践,首先要解决“怎么核算”的问题。从国内来看,人民银行在2021年8月发布了《金融机构碳排放技术指南》,鼓励一些地方开始试点。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这些都将为我们相对更准确地进行碳核算,为金融机构更好地落实气候友好型的承诺提供一个基础。”鲁政委表示。

他同时提醒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关注国际标准。鲁政委说:“2022年G20的可持续报告中已经讲到如何提高金融机构净零承诺的可信度,对于全球企业来说,都需要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和国际可持续标准委员会的最新进展。他们正致力于提供一套横向可比的信息披露的全球基准。”

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

在提供资金方面,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被寄予厚望。有关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完善的投融资机制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友好型银行的建设将为气候投融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在李高看来,23个试点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价,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基于碳减排量的创新投融资工具和服务模式。

对此,叶燕斐也谈到,作为监管部门,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业保险机构通过气候投融资来调整和完善金融资产的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银保监会今年发布了第三版绿色金融指引,提出的目标是最终实现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端和运营端的碳中和。目前,国内绿色金融资产发展势头正猛,而且资产质量也比较高。”

金融机构则致力于在产品和综合服务方面进行优化。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段忠辉介绍了该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相关实践。“金融机构为绿色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要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他表示,该行下属的中银理财目前存续的绿色金融主题产品已达46只,同时,绿色租赁资产已经占了整个金融租赁资产的30%以上。

段忠辉也谈到了下一步该行围绕绿色金融相关方面的创新,即“绿色+科技”“绿色+普惠”和“绿色+转型”的协同发展。例如,推出“中银绿色链”品牌,通过创新产品,支持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展绿色应用。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则提出,包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需要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多下功夫。他表示,创新一定要突出“与减排的效益挂钩”“与实际的效益挂钩”。“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现阶段商业银行进入的比较多,保险公司相对较少。”他提出,保险公司在该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那些颠覆性的减排技术以及具有长期适应性效果的领域,可以积极探索保险公司如何发挥作用。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配合

做好气候投融资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市场的服务机构多方融合,离不开学界、研究界、产业投资界等的多方协同。而在推动协同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必不可少。

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原提出,金融机构需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断推出适应性的产品,加强对绿色金融风险的管控。与此同时,他也谈到“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等方面提出都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做支撑”,而目前数据收集困难、信息不对称、绿色金融标准不健全等基础问题仍有赖于试点地区的积极探索。

目前,湖州、衢州等地搭建了绿色信贷平台。通过相关平台可以对银行信贷绿色化程度进行有效识别,对环境效益进行有效测算。廖原表示,通过平台,金融机构投融资活动以及自身运营的碳核算可以被纳入统计中,同时,环境信息披露也可从原来的纸质报告逐步转为系统化的披露。

作为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的深圳已在积极探索中。据深圳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介绍,当地充分结合生态环境部门的大数据、征信数据平台等综合数据来综合评估潜在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在入库项目和金融机构的对接实践方面,截至目前,已推动12家商业银行和25家绿色企业的项目进行对接,新增的绿色信贷授信额度225亿元。不过,他也提到,由于深圳地域狭小,不适宜上马大能源项目,因此,相关项目局限在技术型、初创型项目。在气候投融资配套的金融产品和激励政策方面,存在“鸡和蛋”的问题,即“入库项目希望更多得到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财政政策的一些政策匹配又希望项目库的高质量建设和匹配,并要求项目取得特定的收益”。

谭清良表示,正在通过积极沟通解决上述问题,全力以赴建立好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我们正在多方位探索路径,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包括成立国家首只气候投融资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气候投融资基金,目前已经进入推动落地的阶段。此外,也会进一步完善财政和金融配套的激励政策和支持政策。”他表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构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

最新文章推荐